初一語文讀后感:讀《史記》有感500字
發(fā)布者:網(wǎng)上發(fā)布
愛讀《史記》,因為它具有較高的文學(xué)價值,更因為它的作者——司馬遷有著豐富的社會實踐,能夠妥帖的安排史實。
司馬遷“南游江、淮,上會稽,探禹穴,規(guī)九疑,浮于沅湘。北涉汶泗,講業(yè)齊魯之都,觀孔子之遺風(fēng),鄉(xiāng)射鄒嶧,乙困鄱薛彭城,過梁楚以歸”,走訪名山大川,拜訪鄉(xiāng)里老人,搜集了十分豐富的歷史資料。他敢于發(fā)表自己的看法,幾乎每篇史記后都有發(fā)表意見的“論贊”,哪怕身“在阘茸之中”還希望自己能“卯首舒眉,論列是非”。讀《史記》,不僅是讀其中的歷史故事,更是要在那一篇篇凝結(jié)著作者心血的“論贊”中感受司馬遷哪怕身受奇恥大辱還要為理想茍活的偉大精神。正如他自己所說:
“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賦《離騷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國語》;孫子臏腳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韋遷蜀,世傳《呂覽》;韓非囚秦,《說難》《孤憤》;《詩》三百篇,大底圣賢發(fā)憤之所為作也。”
明代方孝孺曾評價《史記》“如決江河而注之海,不勞余力,順流直趨,終焉萬里;勢之所觸,裂山轉(zhuǎn)石,襄陵蕩壑,鼓之如雷霆,蒸之如煙云,登之如太空,攢之如綺縠,回旋曲折,抑揚噴伏,而不見艱難辛苦之態(tài),必至于極而后止”。它氣勢磅礴,“拾遺補缺,成一家之言”,它“不虛美,不隱惡”。都說“史不寫當代”,可身為推翻了秦朝的漢朝臣子,既肯定了秦朝的歷史意義,又批判了當朝皇帝劉徹迷信求仙的事實。不惜得罪統(tǒng)治者也要寫出真實的歷史。正因《史記》有這種突出的成就,才使它高標獨樹于我國史林。他是一顆不落的星辰,永遠照耀在歷史長河之上;它是不倒一棵樹,上面結(jié)滿了歷史的碩果;它是一座山,永遠矗立與世界文化之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