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改革之后,語文學習的六個關鍵詞
發(fā)布者:網上發(fā)布
一、用聽、讀、玩構建孩子的語文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
孩子語文*不好與語文環(huán)境息息相關。語文環(huán)境是孩子的語文信息輸入系統(tǒng),輸入環(huán)節(jié)出了問題就會出現(xiàn)兩種情況:一種情況是無法形成結果,另一種情況是結果偏差或謬之千里。要改善孩子的語文學習,首先要重視孩子語文環(huán)境的構建。
“聽”是語文生態(tài)的吸收基礎
“聽”是人攝入信息量的第*層行為。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,零碎的傾聽、隨意的聽和整體、系統(tǒng)地聽是完全不同的過程,讓孩子聽一個單詞或一句話都是不一樣的學習行為;其次,在什么環(huán)境下聽,聽的過程是否順利,決定了孩子攝入信息和知識的多寡。
“讀”是需要用心引導的環(huán)節(jié)
很多家長或許經常有這種感覺,孩子天天在讀書,可是常記不住所讀的內容,這是一種效率低下的讀。羅珠彪教授指出,讀是比聽更具含金量的學習。文字比聲音的意義更加豐富,加上讀音和聲調的變化,可以在文字之外產生更多聯(lián)想與感悟。同樣是讀一本讀書,讀法不一樣,效果天壤之別。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部分,“愛語文”俱樂部成立以來,一直倡導互助性的閱讀,就是6-8個家庭一起輪流閱讀,然后一起分享讀書的心得,這種聽和讀的結合,讓孩子讀得更多,懂得更多,這就是體驗式閱讀和交流式閱讀的效果。
讓孩子“玩”出感覺
玩是家長*擔心的環(huán)節(jié),愛玩是孩子的天性。羅珠彪教授強調,“玩”是孩子的自主探索系統(tǒng)。孩子玩的過程,其實是一種學習拓展的實踐過程。我們提倡,讓孩子更多、更輕松地與大自然的萬物接觸。大自然就是一本集中的天地精華的讀本,而且更豐富、更形象、更能產生共鳴。羅珠彪教授還指出,“玩”是孩子主動吸收信息的過程,如孩子通過文字或圖片了解了什么叫綠,但是讓孩子出去寫生感受春回大地,他們會感覺到綠的生命力;如果讓孩子到軍營里面體驗,他們會感覺到綠的責任感……,通過這種體驗式的玩,可以讓孩子從心靈深入感受更多的信息,也增加了孩子的詞匯與感想,這也就是教育中“游學”的精髓。
二、說、寫、演是孩子語文學習不同層次的成果檢驗
不同層次的“說”檢驗孩子不同的語言能力
說是人們*常用的表達。說是分層次的,如普通的陳述與演講、主持、辯論是不同層次的說。演講需要孩子提煉語言的能力、主持需要孩子內容構思和引導的能力、辯論需要孩子邏輯思維的能力,因此語文學習過程中不能單調地讓孩子背書、說書,應該鼓勵孩子參與更多的類似演講和辯論的活動,在實踐中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。
寫作要讓孩子自由發(fā)揮
寫作是人類溝通交流的主動需求。寫作的出發(fā)點有很多,公務員寫作是工作需要、作家寫作是職業(yè);日記有感而發(fā)、從心而來。羅珠彪教師指出,應鼓勵孩子脫離應付考試、獲取獎勵的束縛,讓孩子隨時隨地、隨心所欲地自由寫作。這里有個重要前提是,孩子的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時,很多寫作將提筆而來,這就是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的道理。
鼓勵孩子去“演”是語文學習的*高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