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魯網(wǎng)小記者】游老街、賞旗袍、穿針線——魯網(wǎng)小記者的別樣文化之旅
魯網(wǎng)1月5日訊 本周六,魯網(wǎng)小記者團來到濟南最具風情的老街——鞭指巷。小記者們跟隨紅幫裁縫師傅張晉一起學老街故事,走進何陋軒穿針引線,體驗傳統(tǒng)旗袍的制作工藝,開啟了一場別樣的文化之旅。
鞭指巷位于濟南歷史文化中心,是濟南城保存下來的為數(shù)不多的一條古巷。在鞭指巷11號院里,張晉師傅一邊講解古街的歷史,一邊考起了小記者。“小朋友們,你們知道古代科舉考試的第一名怎么稱呼么?”“狀元?!睂W過這方面知識的小記者搶答到。
張晉師傅介紹說,9號院和11號院里有一座“狀元府”,主人是晚清的陳冕。狀元府原來有南北并排的3座大四合院,每個四合院內(nèi)各有8個小四合院。雖歷經(jīng)滄桑,“狀元府”院落舊貌猶存。目光流連在白墻青瓦之間,就會體會到老濟南的歷史韻味。
隨著步伐的深入,小記者們來到院里的何陋軒工作室。一進門,小記者就被那些設計唯美、用料講究的各式旗袍吸引住了?!斑@些旗袍,真是太美啦?!毙∮浾邆冞B聲贊嘆。
旗袍,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(tǒng)服裝,是最能展現(xiàn)中國女性之美的經(jīng)典服裝。何陋軒工作室的曲梓鑫向小記者普及了關于旗袍的小知識,還對紅幫裁縫”進行了細致的解答。原來,紅幫裁縫發(fā)軔于清末民初,不少裁縫曾為外國人(又稱“紅毛”)裁制過服裝,“紅幫”之名由此而來。
紅幫裁縫師傅張晉對旗袍的各種制作工藝和歷史進行了講解。小記者和陪同前來的家長們,眼睛都隨著旗袍流轉。被旗袍傳遞出來的含蓄、優(yōu)雅、知性的氣質所折服。
隨后,每個小記者都拿到了一件小“旗袍”。曲梓鑫老師向小記者們布置了手工作業(yè),考驗小記者可以拿它來做什么?!翱ò薄傲沐X袋”各種答案讓人不禁佩服小記者們豐富的想象力。
這邊,小記者們贊嘆著旗袍的美。那邊,每位家長也領到了屬于自己的那份“作業(yè)”,嘗試旗袍滾邊的制作。 作為旗袍制作中運用最頻繁的技藝,滾邊制作的好壞直接決定旗袍的檔次。
了解完制作方法之后,小記者們開始穿針引線。小記者和家長互相幫助,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將師傅們團團圍住,問題一個接著一個。一針一線見功夫。大家紛紛感嘆“一件旗袍的制作太復雜了,中國傳統(tǒng)工藝真?zhèn)ゴ蟆!?/span>
一針一線一把剪刀,制作出精美旗袍,讓小記者和家長們無法抗拒。這大概就是人們口中旗袍的工匠精神。每一件旗袍背后都飽含旗袍師傅的深情,正是這種熱愛和執(zhí)著,成就了百年以來的旗袍之美。